医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医院新闻实时动态详细

中国麻醉周——敬畏生命、医患同行

发布时间:2023-03-23 08:55 本文来源: 医务科

医学的演进与社会文化、科学和哲学发展密切相关。虽然人们很早就开始做一些复杂的手术,如截肢术、睾丸切除术等,但是那时候还没有减轻疼痛的知识和措施。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描述过鸦片的镇痛作用,但却没有被应用于术中。直到在中世纪,曾经有人使用浸有各种止痛或催眠药物的海绵(如鸦片、莨菪碱类)给病人吸入或吸吮,可引起长时间的睡眠从而实施手术,尽管安全性,有效性都极不确定,要么无效患者依旧痛不欲生,要么“一醉不起”,手术未做患者就没了性命。

同样,在我国很早以前就有过麻醉的传说和记载,公元2世纪,我国伟大的医学家华佗发明了“麻沸散”,相关史书记载:“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另以酒服麻沸散,即醉无所觉,因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即可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间皆平复。”说明在三国时期,华佗就已经使用全身麻醉进行了腹腔手术。

直到1846年,牙科医生Morton将乙醚麻醉用于拔牙,被认为是临床麻醉的第一杰出人物。因此,1846年10月16日被认为是近代麻醉学的开端。2017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CAA)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CSA)将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定为“中国麻醉周”。2023年“中国麻醉周”将于2023年3月27日-4月2日举行,今年的主题为“敬畏生命,医患同行——讲好麻醉故事,助力健康中国”。旨在做好麻醉科普宣传,弘扬学科正能量。

 

社会上有一句广泛流传的话:"手术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手术疼痛是外科疾病本身和手术创伤使机体产生的一种复杂生理反应,种类多样,机制复杂,既是人体主观的感受,也是客观的生命体征。麻醉医生就是专门为患者解决疼痛而存在的人,他们根据解剖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相关知识用多种方法减轻应激反应,降低疼痛感受,加速康复过程。诸如全身麻醉期间患者在麻醉药物的作用下处于的一种特殊状态:没有意识、没有记忆、肌肉松弛、生理反射减弱、自我调节能力变差、无法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深度镇静状态。监护仪屏幕上的每一条波形、每一个数值和每一声警报就是患者告诉麻醉医生自己是否正常的信号。麻醉医生根据患者的状态不断调整着各种药物的用量和输液的种类与速度,手术结束后给予拮抗药物,帮助患者安全、平稳、舒适的苏醒。

 

麻醉医生同样关注术后镇痛,它是患者回到病房以后术中镇痛工作的延续。此外,分娩痛、癌痛等类型的疼痛同样需要麻醉医生。麻醉绝不是“打一针”那么简单。在每一台手术背后,都有麻醉医生的默默守护。安全麻醉、学术麻醉、品质麻醉、人文麻醉是麻醉医师不懈的追求,在手术和各种有创检查过程中,麻醉医师都将始终陪伴在患者左右,守护生命安全,带来舒适无痛。

 

 

麻醉使外科手术的禁区越来越少,医学奇迹越来越多,麻醉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然而,对很多人而言,麻醉仍是一块神秘的“领地”,大多数人对麻醉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手术镇痛上,对麻醉医生的了解也存在很多偏颇。实际上,在一台手术中,外科医生专注于手术本身,是无暇顾及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麻醉医生就是担任这样一个角色,在手术过程中随时监测和调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全身重要组织和脏器功能进行保护和支持,预判手术风险及时做好相应的抢救治疗。另外,手术麻醉是一种有创性操作,必然存在着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来自麻醉药物、麻醉操作、手术操作以及患者并存疾病恶化。手术中,麻醉医生要和外科医生密切配合,将风险降低,在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舒适的治疗环境。麻醉医生走出手术室,活跃在医院的各个科室,参与紧急抢救性气管插管、无痛人流、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无痛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幼儿镇静放射检查、疼痛治疗。

从周岁左右的幼龄儿童到百岁耄耋,我们默默守护陪伴。从术前到病房查看患者,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活动耐量,评估是否存在择期手术禁忌,是否有需要内科干预治疗的疾病,是否可以耐受手术麻醉。到手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调整麻醉深度,配合外科手术,精准苏醒病患。术后给予患者镇痛治疗,随访患者麻醉后并发症,参与患者快速康复治疗。

简言之,没有麻醉,外科手术谈不上人道;没有麻醉,就没有人类手术两百年;没有麻醉,就没有生生的现代外科。麻醉科自建立以来,就是一个挽救生命的科室,守护生命是现代医学赋予麻醉的使命。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中国麻醉周——敬畏生命、医患同行
网站纠错